【蘇州日報】走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由之路
科學指引就是行動指南、前進動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在蘇州科研機構、高校、科技企業等的黨員幹部羣衆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將切實增強使命擔當,接續奮鬥、矢志創新、攻堅克難,爲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貢獻更多力量。
加快攻關突破,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總書記強調‘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科研人員備感振奮、信心十足。”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所務委員、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主任張珽說,作爲中國科學院、江蘇省、蘇州市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共同投資建設的材料領域重大綜合科研裝置,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爲一體,未來將加強多功能性和不可替代性,提供從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核心技術突破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支撐,成爲引領納米科技的重要基地,助力我國在納米材料、關鍵器件和核心裝備等領域形成自主創新、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光子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少數”,技術壁壘高、產業帶動性強、頭雁效應明顯,蘇州高新區在國內率先提出建設太湖光子中心。日前,區內光子產業代表企業蘇州長光華芯光電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再傳佳訊:在業內首次推出最大功率超過66W的單管芯片(熱沉溫度爲室溫),是迄今已知報道的條寬在400μm以下高功率激光芯片的最高水平。“現在中國是這個領域的最大市場,我們理應在技術指標、應用方面走在最前面。”長光華芯副董事長、首席技術官王俊說,將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一手抓自身突破,一手帶集羣發展,與聯合體成員協同創新,攻克關鍵技術關卡,積極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
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是蘇州創新矩陣的新利器,自中心獲批、啓動建設以來,碩果累累:承擔省級以上重大研發項目7項,大尺寸氮化鎵材料制備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動落地產業化項目35項,設立17個聯合研發中心。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院長徐科說,將聚焦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核心共性技術建設公共研發平臺,以重大需求和市場爲牽引構建企業爲主體的協同創新網絡,促進科技領軍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的快速成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轉化水平,架接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橋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爲早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堅決打贏核心技術攻堅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保障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我們責無旁貸。”中科可控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總裁聶華說。自5年前落戶昆山高新區以來,中科可控信息技術產業基地不斷發展壯大,爲中科院大氣研究所等全國高端科研院所及項目提供算力支持,2022年實現產值超百億元,今年有望再實現15%以上的增長。聶華說,企業發展的基點在於創新,將堅持自主研發,打造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生產線,加速建設先進計算產業集聚區“南淞智谷”,加快打造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先進計算產業高地。
發揮產業優勢,“四鏈”融合鍛造創新集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這讓常熟市委常委、常熟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陳國棟備受鼓舞:“常熟經開區將以聲谷源頭創新推動‘四鏈共舞’,讓‘蘇州·中國聲谷’成爲聲學領域世界級的‘產業中心’‘智造名牌’和原創技術與檢測標準的‘輸出地’。”自2020年“蘇州·中國聲谷”落戶以來,常熟經開區圍繞數字經濟時代聲學產業創新集羣建設戰略定位,加快聲谷重點片區開發建設,高標準規劃打造聲谷科創中心等創新載體,同時把產業項目招引作爲重中之重,圍繞汽車聲學、海洋聲學、聲學電子器件、聲學半導體等領域招新引強,目前已集聚了150多個產創項目,基本形成完整產業鏈。
蘇州工業園區很早就通過“四鏈”融合來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羣向創新集羣升級蝶變,目前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近2300家,2022年生物醫藥產值達1368億元。“我們將強化‘四鏈’融合,打造中國藥谷。”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潘瑜表示,將做強以國家生物藥技術創新中心爲核心的多層次技術創新平臺體系,加快與國內外領軍企業、知名高校、國家級科研院所等深度對接,協同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大力引進高水平戰略人才、科技領軍人才、海外高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持續鍛造與產業鏈分工高度適配、與創新鏈構建吻合的人才鏈。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全方位打造生物醫藥產業綜合服務體系。
去年,南京大學蘇州校區首屆招收本科生503名、碩士生66名、博士生48名,招生專業包括人工智能、智能軟件、集成電路、數字經濟等,均爲與蘇州產業創新集羣發展密切相關的新工科、新文科專業。“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我們以高質量高等教育全面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指明了前進方向。”南京大學校長助理、蘇州校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索文斌表示,將與蘇州實驗室開展深度合作,同時布局建設一批高質量創新平臺,結合蘇州豐富的應用場景,集聚國際一流人才和資源。同時持續聚焦“卡脖子”技術,以問題爲中心,以項目爲紐帶,加強從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裝備研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設計、一體化部署。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產業升級的核心主體。作爲本土企業,蘇州東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切入到新能源汽車行業全新賽道,構建起縱向一體化產業鏈新格局,目前已成爲全球前三、內資第一的電子電路企業,總資產規模突破400億元。董事長袁永剛說,公司將進一步加大投入,瞄準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賽道加速奔跑,不斷增強一體化產業鏈競爭優勢,全力打造千億級先進制造企業,爭當蘇州萬億級汽車產業創新集羣發展的排頭兵。
蘇州市發改委重大項目管理處處長王松崧介紹,全力用好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創新集羣。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桑田科學島、量子科技長三角產業創新中心、集成電路創新中心等基礎新材料、未來科學、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實驗室、孵化器、工程技術中心研發平臺,加強與各類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着力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友達光電、恆力新材料、英諾賽科、大族激光、邁百瑞生物等省市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一批關鍵核心、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產業創新集羣,築牢現代化建設實力基礎。
涵養創新生態,推動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我們將始終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以更高站位、更強擔當不斷塑強人才鏈,大力促進‘四鏈’共生耦合,爲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蘇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人才辦副主任翟克強表示,將充分發揮人才政策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最大限度釋放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效應。圍繞蘇州重點產業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組建一批由頂尖人才領銜的創新聯合體和人才攻關聯合體,探索“以產引才、以產育才”的新路徑。全年度、常態化開展“校園蘇州日”活動,推動企業和在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切實增強產業創新集羣的人才供給和技術供給。大力實施人才樂居工程,以“人才服務提升年”爲主題,分層分類做好人才聯系服務,全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這爲各級團組織做好青年創新創業工作,更好地助力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蘇州團市委副書記蔣妍表示,團市委將結合蘇州青年工作實際,構建青年創新創業賽事服務體系,大力建設蘇州海歸青年創新創業服務站;着力優化鼓勵青年施展才華的就業環境,營造近悅遠來的最優發展生態;深化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團結引領廣大青年爭做行業骨幹、青年先鋒,全力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爲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貢獻青春力量。
蘇州工業園區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工程16年以來,堅持面向全球攬才引智,積極構建優質創新創業生態,目前已累計引進園區科技領軍人才2415名,他們創辦的企業超三分之一成長爲高新技術企業,產生上市企業36家、總市值超3000億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使我深切感受到推進高質量科技人才集聚對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李江表示,將緊扣國家重大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集聚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能夠主導科研方向的頂尖人才,具有組織協調、資源調動能力的產業領軍人才,具有創新活力、全球視野的青年人才,不斷塑造創新驅動、人才引領新優勢。
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爲我們做好聚才留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太倉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同志表示,太倉將堅持以一流的發展環境集聚一流的創新人才,大力實施人才樂居工程,錨定1萬套人才公寓目標不動搖,盤活存量、加大供給、提升品質,加速構建系統完備、形式多樣的人才樂居保障體系,持續擦亮“人到太倉就有房”工作品牌;堅持需求導向、立足區域實際,全力打造一批生態宜人、產業興旺、功能融合的高品質人才社區、高水平創新聚落,實現城市與人才、人才與創新、創新與產業的共生融合。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