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方寸間撬動千億產業,蘇州如何煉就“納米第一城”
編者按
影響城市能級的主導變量,是當地的產業布局和競爭力。近年來城市的產業調整動作頻頻,在搶抓窗口期實現經濟復蘇的當下,搶先發力、搶先布局,更成爲城市競爭的主旋律,也將深度重構中國的經濟地理版圖。
在第一財經創辦20周年之際,第一財經啓動“20年·20城”一線調研,聚焦城市重點產業,通過實地走訪、深度研究,與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的產業數據分析協同,觀察區域變局。
2006年,從美回國的江必旺帶着10個裝滿各種實驗儀器和材料的大箱子,踏上了創業之路。
2007年,江必旺創立的納微科技正式落戶蘇州工業園區,專注於高性能微球材料的產業化,也是蘇州納米產業的首批落地企業。
從2007年創業到2021年的科創板國內納米微球第一股,江必旺用了14年時間,也一路見證了蘇州納米產業從無到有的過程。蘇州也湧現了一批批像納微科技(688690.SH)一樣的創新企業。目前全市納米產業相關企業已有1128家,產值規模達1460億元,納米城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躋身全球五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
根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的統計,全國納米企業分布中,長三角地區最爲集中。具體到城市,蘇州排在長三角納米企業TOP20榜首,也與其後的城市拉開明顯距離。
“和目前各地布局未來產業類似,納米產業其實就是16年前蘇州規劃的未來產業。”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淑梅說。
這十多年間,蘇州如何勾畫這一未來產業的藍圖,又如何消除產業發展中的技術突破、市場需求等不確定性,成長爲全國納米第一城,在納米的微小尺度裏撬動千億產業集羣?
爲何選納米“突圍”
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沉浮,總是與其產業的興衰緊緊綁定。自古就有“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之稱的蘇州,也不只有幽靜園林和清雅蘇繡。
如果從位於蘇州老城廂的蘇州站乘坐的士,司機可能不太熟悉乘客所說的某一家納米公司地址,但一旦搜索地圖發現是位於納米城,就會提醒外地乘客:“以後不要把到達點設成公司,說納米城我們就都知道了。”
金葉子/攝
這個蘇州市民耳熟能詳的地段,在16年前還是一片荒蕪之地,彼時納米產業對於蘇州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轉變源於2005年。外向型經濟正處在高峯的蘇州開始大手筆實施“產業升級”“科技跨越”“服務業倍增”三大行動計劃,並從“引資”向“引智”轉變,曾經的制造業高地,開始加速集聚全球創新資源要素。引進中科院蘇州納米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所等“國家隊”和微軟蘇州研究院、蘋果研發中心等“國際隊”。
“盯着納米產業並不錯,因爲它在七大新興產業裏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導入傳統產業,實現產業升級,這比單一路線的產業風險小得多。”張淑梅表示,在最初的討論環節,大家已經形成了共識,認爲其與蘇州的產業方向是契合的。
但最初,大家更多談的還是納米技術。直到2010年,蘇州工業園區正式將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確立爲區域戰略性產業,組建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推動蘇州納米城的開發建設,建載體、建平臺,進行產業培育和項目投資;並在金雞湖畔規劃建設了蘇州納米城一期,爲納米產業定下“坐十年冷板凳”的準備。
不過,由於整體起步時間不早,我國納米產業的高端材料、納米技術相較歐美國家的差距仍不小。
以微球領域來說,具有納米孔道結構的微球材料,由於有極高的比表面積和表面基團,對目標生物分子具有極強的選擇性吸附性能,是生物藥分離純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但這一關鍵材料,卻長期依賴進口。
選定了微球領域創業的江必旺認爲:“要真正做創新的技術,沒有10年很難真正成功。我們科學家創業一般都會低估產業化的難度,所以當時我預計幾年內就能成功。對於微球來說,完成實驗室的技術研發,我只花了2~3年時間,但是微球的精準制造,實現中試放大和真正的產業化,花了10年時間。”
不只是企業的押注,培育“毫釐之間”的未來產業,對地方政府來說也是對原有路徑依賴的一次創新。
張淑梅告訴記者,發展高科技產業,初創型企業是關鍵力量,然而科技創業是一個高風險的領域,科技成果產出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長時間無回報的等待,這就讓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率存在一定壓力。
她解釋,十年的等待並不是完全不看成本的,過去十年,園區爲納米產業持續制定階段性發展計劃和實施方案,設定了產業發展目標。“這是一個全維度的,不僅包括產業規模,還有企業總量、團隊數量、平臺的支撐能力,基本上是每三年做一次產業發展回顧,評價這些目標是否完成。”
第一批入駐納米城的江必旺說,創業初期雖然沒有人才、技術和產業基礎,但是蘇州相比之下顯得更有耐心,畢竟不管是納米技術,還是生物醫藥等其他硬科技,都需要一個好的環境,讓大家沉下心來做事情,沒有十幾年的沉澱是不行的。
“當時蘇州就給了我們1000萬的支持,包括現金、投資、房租免租,力度非常大。”江必旺說。
目前,蘇州納米城已成爲全球最大的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綜合社區,建成24個關鍵環節公共服務平臺,與美、英等20個主要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多層次、多領域、多維度的科技合作關系。在首期10萬平米的納米城園區內,就可以找到上下遊的合作企業。
2001年就進駐園區的蘇大維格副總裁周小紅博士告訴記者,和十幾年前相比,他們現在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現在在園區內能快速找到配套企業了。
“我們用的一些原材料——例如銀粉,對電路精細度還是要求比較高的,最早國內是沒有供應商的,只能去找海外的,後來隨着園區產業的發展,湧現越來越多的納米材料企業。我們嘗試去跟他們交流溝通,這幾年有很多海外回來的團隊。現在我們找配套材料,不只是能用國外的企業,在蘇州甚至是園區內都能這種找到這樣的上遊資源。”周小紅說。
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的數據顯示,長三角納米產業科技型企業前十城市中,蘇州授權發明專利數量最多,達2271個,是第二名寧波市的近2倍;高新技術企業數達5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3家。
如何保持引領
進入大科學時代,諸多產業問題發展的瓶頸最終歸結於前端的科技創新。尤其是在全國多城都在發展納米產業的背景下,蘇州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產業引領?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主任趙宇亮公開談到我國納米科技問題時表示,主要存在兩個短板,一是突破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二是科技創新鏈不完整。“怎麼提升納米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能力?怎麼把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爲產業可以利用的成果?大家知道,就算基礎研究做得再好,如果缺乏中間的一段過程,產業是接不過去的。”
蘇州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2006年,由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州市人民政府和蘇州工業園區共同出資創建的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下稱“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成立,納米所先後建設了納米加工平臺、測試分析平臺、生化平臺和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4個集科研攻關與公共服務於一體的公共技術平臺。
金葉子/攝
特別是2014年開工建設的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是集材料生長、器件加工、測試分析爲一體的材料領域重大綜合科研裝置,它的建設將提供從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核心技術突破到產業化的全鏈條支撐。
在諸多受訪企業看來,蘇州納米產業發展最爲關鍵的一步,就是納米所的建立,幫助他們跨越從實驗室邁向產業化的“死亡之谷”。
江必旺告訴記者,納米是用肉眼看不到的,需要電鏡設備,但創業公司是買不起設備的,畢竟一臺要幾百萬上千萬元。“納米所爲我們提供了檢測平臺,我們每年在納米所的檢測費用有十幾萬。也就是說,用十幾萬的檢測費用,解決了需要上千萬設備費用才能解決的問題。在創業公司沒錢、沒人的時候,這方面的價值非常大。”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黨委書記鄧強對記者表示,納米科技的發展需要一些高端平臺、大的裝備,所裏的加工平臺有1萬平方米的潔淨廠房,三百多臺套大型設備,一些初創的中小企業很難具備這樣的能力,這樣就對周邊企業有很強的孵化作用。特別是納米所作爲蘇州納米產業發展的創新源頭,除了做原始創新的研發,也注重成果的轉化跟產業化。
“我們對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問題是比較了解的。從實驗室到中試再到產業化,中試這塊是最難的,也就是經常所說的‘死亡之谷’。不過有了對企業和對科技的了解,以及重大平公共平臺的支撐,就相對容易度過中間這塊‘死亡之谷’。”鄧強說。
張淑梅打了個比喻,如果把整個園區納米產業看作一個人的話,園區、政府是產業的大腦,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則相當於心髒。“當年蘇州的科技資源比較匱乏,我們布局未來的產業,首先需要一個技術策源地,有了這樣的國家級平臺,幾百位科研人員,每年跟世界的交流與合作是不可估量的,也可以產出大量技術成果。”
這種前後端銜接的模式,也讓一些科學家成功走出實驗室,將成果落地。納米城的另一家企業納維科技,董事長徐科是最早加入納米所的幾名研究員之一。作爲納米所成立的第一家產業化公司,經過10多年發展,該公司在氮化鎵晶體結晶質量與塊體材料電子遷移率等綜合指標方面均步入國際第一方陣,用戶覆蓋了國內外80%以上的研發機構和企業。
就在發改委公布的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示範基地2021年度評估結果的通知中,蘇州納米所位列科研院所類全國第一,蟬聯江蘇省內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第一。
圍繞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蘇州又建立了納米產業園。納米產業園圍繞納米科技的產業化,通過聚集逐漸形成了納米產業的創新生態。
鄧強認爲,蘇州納米產業園不是單獨招商引進幾個企業,而是因爲有前端的科技創新,才有企業的聚集效應。聚集實際上是產業鏈的一種聚集,上下遊互爲補充,逐漸就形成了一個大的生態。
主營光學膠粘劑和光學粘接片材膠的蘇州桐力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像汽車、顯示屏、手機廠商都會用到粘劑。特別是隨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配備中控大屏幕後都少不了這些輕薄的膠粘劑。“貼我們的粘連劑,會涉及一些中下遊的企業,園區下遊的供應商很多都是和我們配套的。”
在園區、高校、科研院所、大平臺交互協同的背景下,僅蘇州納米城就入駐企業超460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7家。2021年,以蘇州工業園區爲核心的蘇州市納米新材料集羣入選工信部第一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羣,該產業創新集羣發展總體規模約佔全國的30%。
下一步瞄準下遊應用
作爲一個應用領域廣泛的新興產業,納米產業鏈長,上遊是技術研發設備,中遊是納米材料產銷,下遊則是應用場景。
由於納米技術是一種交叉融合的底層技術,在可控的條件下能改變原子的結構以創造一種新的分子,因此涉及的產業鏈衆多。目前中國納米材料產業市場參與者衆多,市場較分散。特別是在中遊的材料領域,湧入了大量入局者。
中研網預計,在納米材料領域,我國未來有望在基礎工業材料以及顯示器零件的細分市場上有所突破,帶動整體納米材料市場規模在2025年突破3000億元,2026年預計突破3700億元。
根據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繪制的納米產業圖譜,目前蘇州集聚的納米產業鏈企業中,上遊的設備供應企業佔比19.63%、納米技術研發和諮詢企業佔比28.92%,中遊的納米材料產銷企業佔47.35%,而下遊的應用場景企業佔比爲4.1%。
對於納米產業接下來的發展重點,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認爲,在雙循環背景下,發展納米產業要更重視下遊應用的拓展,並要跟國內廣大的市場結合起來,自主創新培養自己的品牌。“從金字塔的結構看,越往上遊,雖然利潤率高,但是利潤總額和市場規模都是有限的。”他告訴記者,蘇州要在納米產業中重塑蘇州的“天堂”品牌,要在更廣闊的領域發力,比如納米技術的研發、下遊的應用、納米材料和產品的交易等。
在張淑梅看來,園區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的納米企業處於產業鏈上遊或研發和中試階段,產值規模還不夠大,龍頭企業及總部型、旗艦型企業還不夠多。下一步,將重點關注和引進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目前蘇州納米產業生態環境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今後我們應該更加注重產業結構優化,例如怎麼進一步把產業向下遊延伸,通過把產業土壤做得更肥沃,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納米技術的下遊應用目前是我國的短板,蘇州和工業園區需要結合產業實際,瞄準關鍵核心環節,加大投入,快速發展,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
鄧強則表示,納米產業的應用範圍比較寬,像半導體、化學、物理、生物都可以結合起來,但蘇州其實還是有自己的側重和聚焦點。“所裏聚焦的方向跟蘇州市大的規劃方向是一致的,主要圍繞第三代半導體爲核心來促進電子信息和人工智能包括新型顯示的發展。”這些優勢方向跟其他發展納米產業的城市形成錯位發展,突出在前端創新和產業方面的優勢,把強項做大、長板做長,“不是說和別人在各個領域都全方位競爭”。
金葉子/攝
第三代半導體是蘇州納米城重點聚焦的四大領域之一。“第三代半導體有苗頭有基礎,但目前還沒有上市公司,還需要三年。”在張淑梅看來,每一塊領域都要達到千億產值。
李珂也認爲,現在集成電路已經到了超越摩爾定律的時期,在沿着摩爾定律去向納米級的技術演進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所以第三代半導體也是‘換道’超車的一個機會”。
同樣提到重視下遊應用的還有蘇大維格。“產業如果說最終要落地,它一定會體現到某種硬件的上面,比如說柔性穿戴、智能穿戴、新型顯示等等。”周小紅說。
2022年底,蘇州市出臺了《蘇州市納米新材料產業創新集羣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全市將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納米新材料產業創新集羣。力爭到2025年,全市納米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產值超50億元企業5家,產值超10億元企業15家,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集聚納米新材料領域上市企業10家、獨角獸培育企業20家、瞪羚企業30家,重大關鍵性技術實現突破,開展重大科研項目10項。
在江必旺看來,中國的納米產業和歐美比仍有差距,目前只是在某些領域有突破,還需要沉下心來。“對於納米技術、納米材料來說,現在是最好的創業時代。因爲納米材料、納米技術都是很多產業裏的卡脖子問題,以前即使國內能做,導入市場也很困難,但現在爲了產業自主安全,下遊產業也開始有意識地支持上遊做納米材料的企業。”
此外,鄧強透露,中科院蘇州納米所未來更希望在前端的原創性工作上能有所突破。創新引領還是需要一些顛覆性的東西,現在卡脖子技術是一種被動防守,最後終歸要走到“我有人無”的程度。希望在未來發展中,通過創新的、顛覆性的技術來引領產業的發展,來規避寬範圍的納米產業競爭。
附件下載: